2015年2月11日 星期三
2014年10月30日 星期四
愛唱歌手發表會
愛唱歌手合唱團首場音樂會曲目 演出時間暫定為2015年2月
上半場
http://www.cyberbass.com/Major_Works/Gounod_C/gounod_messe_chorale.htm
Gounod - C-dúr mise (Kyrie)
Gounod Mass in C - Gloria
Kyrie | Tutti | Soprano | Alto | Tenor 1Tenor 2 | Bass 1Bass 2 |
Gloria in excelsis (89-139 replaced w/4 empty measures) | Tutti | Soprano 1Soprano 2 | Alto 1Alto 2 | Tenor 1Tenor 2 | Bass 1Bass 2 |
Credo | Tutti | Soprano | Alto | Tenor 1Tenor 2 | Bass 1Bass 2 |
Sanctus (pick up at 22, 35-58 replaced with 3 blank measures) | Tutti | Soprano | Alto | Tenor 1Tenor 2 | Bass 1Bass 2 |
Benedictus | Tutti | Soprano | Alto | Tenor 1Tenor 2 | Bass 1Bass 2 |
Agnus Dei | Tutti | Soprano | Alto | Tenor 1Tenor 2 | Bass 1Bass 2 |
Beethoven’s Wig
Turkish March
下半場
1風雪戀星四首
2.傷痕之歌
5.台灣是寶島
6.原創歌曲
7.六月的花
2009年8月30日 星期日
360度環景影像創作系列-Y現象 - 張永達個展
空性的潛能在聲音及影像中,
已達空靈的意境.......
2009.08.08 ~ 2009.10.18
地點:國立台灣美術館竹林內廳
點狀顆粒化的聲響,遊走於密集與分解之間,在空間游離蔓延;
與聲響同步的點狀視覺,在空間中與聲響彼此衝撞,穿越身體。
-張永達
「Y現象」為一件系列聲響作品。「Y」為日本地名Yamaguchi(山口)的縮寫,此作品為聲音創作者張永達於2008年赴日本山口情報藝術中心實習 時,所收集當地日常生活聲響的錄音,包含自然環境聲響、人造聲響、交通噪音、電視節目等音源。經由數位調變和重新編曲,聲音被顆粒化重新編排,切分成細小 粒子,遊走於空間中,去除再現與原本的關連性和暗示性,重新建構出一個虛擬的聽覺場域。
身處在充滿複製、再現的世界,張永達認為人們已過度慣於相信眼前所見所聽所聞,原本是什麼似乎已不再那麼重要。生活中充斥著各種聲響:噪音、環境音、人聲等,他將這些聲音紀錄下來,做的並不是環境聲響,也不是具象音樂,而是想試驗環境聲響藉由噪音再現的可能性。
延續其聲音創作的探索本質,結合對資訊世代影音滿載現象的獨特觀點,張永達融合創作中一貫的低調冷冽視覺風格,以大膽卻細膩的聲響變化與分子顆粒狀態的動 態視覺,於360度的環型場域中互相碰撞、流竄,塑造出另類的感官迴圈。作品以三段式的切分:「環境聲響的醞釀」、「聽覺空間的分解與重組」、「聲響變形 的發展」,藉以劃開固有的時間/空間感知界線,開啟多重的虛擬入口。以聲音粒子為電流,抽象動態光覺為導體,在這個獨特的環型場域中震盪出一種純粹的光音 波動景觀,觀者將重新體驗聲音粒子與光束流穿越身體的快感,在看見與聽見之間穿梭。
完整內容參見
http://www.ntmofa.gov.tw/rss/rss_ect.php?id=2486
已達空靈的意境.......
2009.08.08 ~ 2009.10.18
地點:國立台灣美術館竹林內廳
點狀顆粒化的聲響,遊走於密集與分解之間,在空間游離蔓延;
與聲響同步的點狀視覺,在空間中與聲響彼此衝撞,穿越身體。
-張永達
「Y現象」為一件系列聲響作品。「Y」為日本地名Yamaguchi(山口)的縮寫,此作品為聲音創作者張永達於2008年赴日本山口情報藝術中心實習 時,所收集當地日常生活聲響的錄音,包含自然環境聲響、人造聲響、交通噪音、電視節目等音源。經由數位調變和重新編曲,聲音被顆粒化重新編排,切分成細小 粒子,遊走於空間中,去除再現與原本的關連性和暗示性,重新建構出一個虛擬的聽覺場域。
身處在充滿複製、再現的世界,張永達認為人們已過度慣於相信眼前所見所聽所聞,原本是什麼似乎已不再那麼重要。生活中充斥著各種聲響:噪音、環境音、人聲等,他將這些聲音紀錄下來,做的並不是環境聲響,也不是具象音樂,而是想試驗環境聲響藉由噪音再現的可能性。
延續其聲音創作的探索本質,結合對資訊世代影音滿載現象的獨特觀點,張永達融合創作中一貫的低調冷冽視覺風格,以大膽卻細膩的聲響變化與分子顆粒狀態的動 態視覺,於360度的環型場域中互相碰撞、流竄,塑造出另類的感官迴圈。作品以三段式的切分:「環境聲響的醞釀」、「聽覺空間的分解與重組」、「聲響變形 的發展」,藉以劃開固有的時間/空間感知界線,開啟多重的虛擬入口。以聲音粒子為電流,抽象動態光覺為導體,在這個獨特的環型場域中震盪出一種純粹的光音 波動景觀,觀者將重新體驗聲音粒子與光束流穿越身體的快感,在看見與聽見之間穿梭。
完整內容參見
http://www.ntmofa.gov.tw/rss/rss_ect.php?id=2486
2009年7月23日 星期四
高橋睦郎(たかはし・むつお)/Mutsuo Takahashi
1937年福岡県生れ。福岡教育大学卒。少年時より自由詩、短歌、俳句を並行実作。祝詞、神楽歌、謡曲、狂言、浄瑠璃、そのほか古体詩全般の試作に及ぶ。詩集23冊、句集7冊、歌集6冊、古体詩集1冊のほか、小説、舞台台本、評論、随筆など著書多数。米、英、アイルランド、デンマークより訳詩集6冊刊行。国内外での自作詩朗読にも積極的に参加。近く、日本文化史論『遊ぶ日本――神あそぶゆえ人あそぶ』刊行予定。大阪芸術大学文芸学科客員教授。He was born in 1937 in Fukuoka. Graduated Fukuoka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He has been writing free verses, tanka, haiku since boyhood. His work has been extended to experimental study of over-all Japanese classical poetry, such as Shinto prayers, gagaku(ancient court music and dance), kyougen (Noh farce), jyoururi (dramatic narratives chanted to shamisen). There are 23 volumes of poetry collection, 7 volumes of haiku collection, 6 volumes of tanka collection, 1 volume of classic poetry collection have been published in addition to novel, play scripts, critics and essays. 6 books of poetry collection has been translated and published in U.S.A., UK, Ireland, and Denmark. He is actively engaged in public reading of his own poetry. His recent work on Japanese cultural history “Japan at Play: people idle because God idles” will be published soon. He is a visiting professor ofDepartment of Liberal Arts, Osaka University of Arts.
今日在國美館發現了這位詩人,
在他的家,也是圖書館兼工作室的一張照片,
悟到了........
是人成就了表現出來的外在,
而不是外在的表現成就了人.
即相而離相,
方不惑於表相.
2009年2月28日 星期六
董陽孜書法作品
黑與白的對話, 色與空的交融,
字與圖的交錯, 意與形的呈現.
董陽孜女士於1942年出生於上海,八歲時開始學習書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師大美術系的畢業後赴美深造,取得麻州大學藝術碩士的學位,回台灣後,全心投入書法藝術的創作,從臨摹古代碑帖入手,精研魏碑和顏體,深入書法藝術的殿堂,創作中溶入西洋構圖的理論,兼具現代平面設計與傳統書法的美學,創作巨幅的草書作品,展現雄渾攝人的氣勢。
董女士認為,書法是用毛筆書寫的文字,那一定是要人家看的懂的,假如這個字不可讀,或者看不懂,那是一個水墨創作畫,董女士所追求的便是以文字為主觀的意念,呈現視覺和空間的意境,在字的律動與筆勢的抑揚頓挫之間,編織深遂曠遠的視覺意像與心靈空間!
董陽孜的草書,敢於創新,其運筆能超越摹古,自創新局,超越行列與筆劃的限制,字形結構相互交錯,虛實相映,構成整體的新意像,她注意形體和氣韻的變化,在深思熟慮之後,驟然下筆,將意志投注在作品中,將力度蘊藏在筆畫中,如行雲流水般的掌握了文字的精神律動,揮灑與墨色濃淡潤燥的變化之中,湧現出沛然的生命力。
她說:自己的創作的方式,是讓我自己內在盡量地發輝,從其中我得到好多的快樂,這就是這次主題叫『字在自在』!就讓生活很自在,董陽孜的作品,在特殊的空間之中展現,以最簡潔的文字,泛起你我心湖的漣漪,展現出如詩般攸遠的意境,作品中留白的部分與空間呼應,在尺寸的方圓之外,展現更大的遼闊。她說:「我寫所有的字,多半都是站著寫的,每一張都是在地上寫的,幾乎是人站在紙頭上提著筆寫的」。
在雲門舞集林懷民的邀請下,董陽孜書寫了『雲門舞集』這四個字,也在她的祝福下,雲門舞集到世界各地,去傳遞中國的文化,與台灣的舞蹈之美,而董陽孜的筆勢起落,與墨色飛舞,正是最美麗的舞蹈。
關於董陽孜的書法 侯吉諒
字與圖的交錯, 意與形的呈現.
董陽孜女士於1942年出生於上海,八歲時開始學習書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師大美術系的畢業後赴美深造,取得麻州大學藝術碩士的學位,回台灣後,全心投入書法藝術的創作,從臨摹古代碑帖入手,精研魏碑和顏體,深入書法藝術的殿堂,創作中溶入西洋構圖的理論,兼具現代平面設計與傳統書法的美學,創作巨幅的草書作品,展現雄渾攝人的氣勢。
董女士認為,書法是用毛筆書寫的文字,那一定是要人家看的懂的,假如這個字不可讀,或者看不懂,那是一個水墨創作畫,董女士所追求的便是以文字為主觀的意念,呈現視覺和空間的意境,在字的律動與筆勢的抑揚頓挫之間,編織深遂曠遠的視覺意像與心靈空間!
董陽孜的草書,敢於創新,其運筆能超越摹古,自創新局,超越行列與筆劃的限制,字形結構相互交錯,虛實相映,構成整體的新意像,她注意形體和氣韻的變化,在深思熟慮之後,驟然下筆,將意志投注在作品中,將力度蘊藏在筆畫中,如行雲流水般的掌握了文字的精神律動,揮灑與墨色濃淡潤燥的變化之中,湧現出沛然的生命力。
她說:自己的創作的方式,是讓我自己內在盡量地發輝,從其中我得到好多的快樂,這就是這次主題叫『字在自在』!就讓生活很自在,董陽孜的作品,在特殊的空間之中展現,以最簡潔的文字,泛起你我心湖的漣漪,展現出如詩般攸遠的意境,作品中留白的部分與空間呼應,在尺寸的方圓之外,展現更大的遼闊。她說:「我寫所有的字,多半都是站著寫的,每一張都是在地上寫的,幾乎是人站在紙頭上提著筆寫的」。
在雲門舞集林懷民的邀請下,董陽孜書寫了『雲門舞集』這四個字,也在她的祝福下,雲門舞集到世界各地,去傳遞中國的文化,與台灣的舞蹈之美,而董陽孜的筆勢起落,與墨色飛舞,正是最美麗的舞蹈。
關於董陽孜的書法 侯吉諒
2008年8月18日 星期一
2008年7月19日 星期六
賴易志作品 空白系列
藝術的趣味有一部份,
在於抽出客體對象中的主觀意識,
或說是將主觀意識投射到客體當中,
經體轉化後的客體,
不再是一般人眼中所見的平凡無味,
好像一曲童謠"小星星",
在小朋友的彈奏下,
或是在莫札特編曲下就截然不同,
沒有主觀意識的客體是枯燥乏味的,
但沒有客體的主觀意識又是抽象而難以捉摸.
圖檔轉載自
http://www.tmoa.gov.tw/inc/showpic.php?sid=2137&id=1373
以下文字轉載自
http://diary.blog.yam.com/yamika
一種輕盈的想像
此時此刻
理性被暫時抹除
一種輕盈的想像
讓我無法言語
一種輕盈的想像
讓死亡不再只是遊戲
想像溢出於現實之外
空白似乎比什麼都好
訂閱:
文章 (Atom)